手机:18515566997
13611178355
QQ咨询:1501550025
微信号:xtsscw
E-mail:xtsyj@xtsyj.net
网址:http://www.xtsyj.net
出身普通,目标模糊,混不下去又想太多怎么办?
1.
我们都知道,人生最美好的岁月是十八到三十岁的这段时光。我们也知道,人生最容易烦恼的也是这段时光。如果去问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恐怕这些人的烦恼都与“出头天”有关。家庭背景很普通,周边的人放弃挣扎,自己想要闯出一片天来,又觉得很迷茫,不知道从哪里着手。似乎在各个领域,我们都处在了一个很尴尬的位置,高不成低不就,在人生竞赛上跟着别人跑了一段路后静下来想想,总觉得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到了该谈婚论嫁的时候,我们还两手空空,想努力,却又没有清晰的目标,想使劲,却又往往不知道怎么使劲。
2.
在潮汕地区,有一群人很尴尬。他们往往有着两个身份,一个身份是普通家庭子弟,另外一个身份是大学生。当两者重叠在一起的时候,一半是希望,一半是辛酸。以前地多人少,大家在“多子多富贵”的信条影响下往往会生很多很多孩子,可后来这些孩子得以发展都源于从商或移民。如今僧多粥少,人口与社会资源的矛盾越发突出的表现在寒门子弟缺乏就业和发展的机会,所以绝大多数人会选择走出潮汕,去深圳广州珠海等城市谋求机会。
潮汕的父母一般都会鼓励孩子走出去,如果一生顺遂,靠种田养山还勉强能供孩子读完大学。可一旦家里有人身患重病或者不幸遭遇天灾人祸,这个家基本是不堪重负的。走出去,就有机会不用走辛苦耕田仍食不果腹的老路。
在一个潮汕农村家庭中,培养出一个大学生,一般就注定了一家人两座城的命运。要是孩子争气,能够在城市里成家立业,也只能逢年过节才能返乡看看难以适应城市生活的父母。可一旦孩子碌碌无为,还要靠家里接济,指不定连过年都觉得自己没脸回家。
然而,无法长年陪伴父母左右的,并不是这些寒门子弟最大的烦恼。他们焦虑的,往往是由于出身普通,无法第一时间接触良好的社会资源,进入大城市后与家境稍好的其他小伙伴两相竞争会显得先天不足。那么,倘若想在大城市争得一席之地,他们就得花费比别人多不止十倍的努力。
我有一个来自潮汕的朋友,他在上大学之前只有读初中上计算机课时接触过一学期的电脑,前后估计只有十节课的实操课。上大学的时候因为家里只拿得出学费和伙食费,他也没要求家里人再借钱买一台笔记本电脑。大一的时候,大家轻轻松松拿下计算机证书,他一分钟只能打出三十个字。可是这哥们并没有因为落后别人而气馁,大一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其他同学或免修或逃课,他认认真真做笔记,借用室友的电脑加强练习,最后虽然比绝大多数人晚一年拿到计算机一级证书,可上面的分数却是全班最高的。
别人都去考驾照,他去做兼职洗车,别人考资格证都是报培训班,他找资料自学,别人谈恋爱分手又谈恋爱,他跑步打篮球跑步。每天五点半起床,除了兼职和偶尔运动,上课之余他都在图书馆看书。我跟他说何必让自己那么累,放纵一下没什么大不了的。
他说他出身平凡,别人在起跑线上开着车,他只能赤脚狂奔。可是还没到终点,谁也无法保证别人的那辆座驾不抛锚不报废,而他的速度完全取决于自身,虽然慢一点,可不用担心所依靠的力量会忽然土崩瓦解。
只要始终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你最后得到的,终会令人模糊你的出身。因为,我的那个朋友,上个月公费出国读研了。
3.
在很多成功学的书籍或者演讲中,我们似乎总能隐隐约约得到一个启示。那些被大多数人认可的人生赢家,往往都有一个大目标,然后设定一个个小目标去完成,最后才成功的。比如“我要成为一名作家”和“一个月事无巨细写三千字,两年内完成一本小说创作”。
可现实中有很多人跟我说,他们并没有那么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者说他们不清楚自己到底能够成为什么,再者,他们生怕一旦目标设定错误,不仅浪费时间,还一无所获。
这是很多人的想法,想一口吃成一个胖子的普遍心态。他们绞尽脑汁,废寝忘食,只为求得一个正确目标,却寸步不移。要知道,想改变坐井观天的窘境,第一步,就是从井里出来。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讲,我给出的建议就是:尽管去试去闯,二十几岁的大好男儿怕什么来不及。
就拿吃饭来说,我们不会因为不知道吃什么就让自己饿死。一条街上有好几家餐馆,不知道哪一家的比较好吃,我就会从第一家的第一道菜开始吃并以一百为满分进行评分。就这样吃个两三家,基本上就知道自己喜欢哪几道菜,去下一家餐馆的时候就先点自己最喜欢的那道菜试试看。很奇怪,每一次还没吃到最后一家我就已经觉得前面一两家足以满足我的胃口了。
由这个类比到工作,你如果有好几个职位不知如何取舍,就一个一个试。当然,我不会在一家餐馆吃到一道菜不合胃口就立马冲到下一家重新吃,所以我并非在鼓励大家频繁跳槽,如果你在一家公司受尽欺负又看不见希望,那就别把大好时光将就在不珍惜你的地方。找到一个合心意的工作再来谈目标就容易多了。如果你安于现状,那脚踏实地完成工作任务就行了。如果你还想升职加薪,那你除了脚踏实地,还得打怪升级练技能,加强自身竞争力。
其实谈目标,更多的是在谈选择。只要决定好要选哪一条路,无论什么方向都会有前人踏过,其中更不乏行业佼佼者,他们都能成为设定目标的借鉴材料。
我的妹妹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在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和商务英语这三个专业中犹豫不决。我问她更偏向哪个选择,她说三者都差不多。我就让她抓阄,她选了汉语言文学。
大一的那一年,她除了上汉语言文学的课之外,还去旁听了新闻学和商务英语的课程。后来她发现自己只是喜欢看古代文学典籍,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去研究那些文化概论。对于英语,自己认为口语过关就很不错了。反观新闻学,她在旁听时不仅听得入迷,还总是在课后调查相关的资料学习,上次看了柴静的那个纪录片《苍穹之下》,她更是深深地肯定了自己的目标。于是,她在大二的时候就转专业去读了新闻学,并向柴静这个偶像不断学习。
4.
谈一个中国人都逃避不了的问题,关于父母。我们在设定人生目标的时候,应不应该听父母的意见。
也许从小受农民父亲的教育所影响,我一向不喜欢拿孝道对当代的年轻人进行道德绑架的鸡汤文。我的父亲是个实实在在的农民,没读过几年书,做个小生意都能让人家把本钱都骗走。现在身体并不好,在家里种种桑葚和杨梅,卖不了几个钱,但他从来都没有向我明示或暗示他的后半辈子都要靠我养活了。不是说他身为人父处处为我着想,不想成为我的负担,而是从小他就跟我讲独立,不为父母而活,也不为别人而活,一切遵从本心,与人为善。
曾经有一篇很火的文章《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我并不苟同这样的看法,当然,我捍卫所有人表达想法的权利。我想讲个故事,也是父亲讲给我听的。说是有一个人外出做生意发了财后把自己的农民父母接到城市里去生活,第一天就恨不得把满汉全席摆上以表孝心,可父母不仅对满桌的好肉好菜提不上胃口,反而拉住五星级酒楼的服务员问有没有烤红薯,弄得儿子很是尴尬。
我觉得父亲是想告诉我,两代人的差距不是靠物质就能弥补的,横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是一道深不见底的精神鸿沟。我不是否定父母与子女亲密无间这种情况存在的可能性,只是希望大家接受不和谐状况的存在。
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很穷很白丁,可并没有在“苟且”。
相反,有另外一个问题倒是值得思考。
当初考研失利后,我很沮丧,想二战又开始担心无法尽快赚钱回报父母,跟父亲大人坦承自己的烦恼时,我就跟他说了这句话:“我怕自己赚钱速度赶不上您变老的速度。”我以为父亲会表扬我的孝心并鼓励我慢慢来别着急,没想到他勃然大怒。
他觉得我为了孝敬父母,把自己放在牺牲品的位置。并说了下面这番话:
“孩子,不要把自己的决定归因于要给别人一个交代。我们把你生下来,把你养大成人是我们的责任,等我们年老了,赡养我们是你的义务。但这不代表我们和你就要为彼此去牺牲去妥协。没有人能一直陪你到最后,你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应该是为了自己将来不后悔。我和你妈到了这把年纪,对钱还有啥追求?你赚钱快还是慢,多还是少,我们都会老。从你懂事到现在,你一直都是孝敬父母的,又不是那些平时对父母不管不顾,等双亲过世风光大葬赚眼球的不孝子第。我们只是年纪大,不缺胳膊不少腿,养活自己没那么困难。”
5.
我们可以靠努力奋斗去弥补出身的不足,也可以靠逐渐尝试去了解内心,确定目标,这样我们就可以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
心理学上有一个很有趣的错觉理论,叫历史终止错觉。这种错觉类似于此观点:人类是进化的产物,或者是历史的产物,而不是持续的生命进程中的一部分。换句话说,人们喜欢预言自己将来会有所改变,这毋庸置疑,但他们不会认为自己会改变得很彻底。在某个时刻,他们会觉得所有的过去已经结束,他们已经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有正确的价值观,合适的品味和正确的目标,并且此后余生都不会发生改变。
再简而言之,我们十年前计划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不是十年后自己真正成为的那个人。
那是不是说目标毫无意义,只要甘于现状就可以了?不是的。正是因为改变无时不在,所以“现状”也是会改变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让这些改变尽量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而那个方向,正是你为之终身奋斗的目标。
— THE END —
谢谢关注
此文出处:简书原创
作者:三德